目前分類:歐美 (3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種生長在原生森林陡峭火山岩山坡上的桃金孃科植物,夏威夷人稱之為「奧希亞(ohi'a)」,是夏威夷的原生樹種,扎根在熔岩覆蓋的不毛大地上,開出深紅的花朶。

在夏威夷的傳說中,奧希亞樹與其火紅絨球狀的「麗華(lehua)」花,原是一對年輕的戀人,但是,火山女神佩雷愛上了奧希亞,當她對奧希亞求愛時,忠實的奧希亞拒絕了她。嫉妒的佩雷惱羞成怒將他變成一棵樹,失去心愛的人的麗華傷心欲絕痛哭不止,她的真情感動了其他的神,將她變成美麗的羽毛狀花,掛在奧希亞樹上,讓他們生生世世在一起。這個傳說也成為古典呼拉舞的題材而廣為人知,至今夏威夷人仍然相信,當你摘下麗華花時,天空就會下雨,因為這對戀人又要被迫分離而哭泣了。

夏威夷的每座島嶼都有不同的奧希亞樹,因為每座島嶼的地質、地貌和環境條件,導致同一種屬植物的多樣性生物相,例如奧希亞樹(桃金孃樹)在乾燥的森林可以長成直立高大的樹木;在雲霧森林沼澤長成矮小、質地堅硬的小灌木;在熱帶雨林成長為有如可移動的廣闊灌木叢,真是好有個性喔!


ky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花環是阿羅哈精神的象徵,也是夏威夷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18世紀時,英國庫克船長發現夏威夷諸島之際,就發現島民很喜愛使用花環了,一直至今,花環仍是夏威夷人在婚喪喜慶時絕對不可或缺的一項花藝。

雖然在夏威夷各地的花店或超市都可買得到花環,不過當地人在有特別需求時一定會來到花環店集中的莫納克亞街,在這裡可以尋找到諸如昔日只有皇族使用的金午時花花環,這種花環需要將1000朵橘黃色夏威夷原生種的細葉金午時花花瓣,一瓣一瓣用手工細心串製而成,非常精緻,或是以蕨葉、滿天星、玫瑰花蕾、蘭花等交互串連製成有如藝術品般的獨特花環,而且價格合理。

莫納克亞大道作為花環製作中心的歷史悠久,沿著這條大道的濱海側再往前一點,就是火奴魯魯港,這裡是從美國本土來的大型客輪停靠港口。1927年以降,俗稱的輪船旅行時代開始之後,許多花環店就聚集在莫納克亞街周遭做起生意,據說,當時他們就在街道旁擺張椅子坐了下來製作花環,等大型客輪一靠火奴魯魯港,就拿著花環走到港口去販售。


當時比較常用的花材大約只有康乃馨、雞蛋花、野薑花、皇冠花、夜來香、萬代蘭等,剛開始一串雞蛋花花環賣一美元,後來三串一美元,最後五串賣一美元,隨著冷藏櫃普及,花環的壽命可以更延長,使用的花材種類和品質也愈來愈豐富,除了來自夏威夷各島嶼的花卉之外,也從美國本土及國外進口各種新鮮的花材,由於,許多大企業在舉行會議、典禮時,或是愈來愈熱門的呼拉舞表演活動等都會使用到花環,因此大量訂單像雪片般飛來,花環售價也提高了許多。

現在莫納克亞街上已經看不到昔日當街賣花環的情景了,不過,街道的左右兩側、數十米長的距離內,就可以看到無數家花環店的招牌,這些花環店的規模有大有小,但是每一家花店都有自己的常客,一派生意興隆的模樣。漫步在這條街上,你就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夏威夷從古到今傳承下來的花環文化,並未隨著時間的消逝而凋萎,而是像盛開的花朵般更加蓬勃發展了。 


夏威夷花環節

贈送花環是夏威夷重要的傳統文化之一。在母親節、父親節、畢業典禮、花環節、男孩節、女兒節等等節慶時,本地人都習慣致贈花環。 5月1日是夏威夷慶祝花環文化的花環節,各座島嶼都會舉辦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慶典,許多學校和各個地域也會舉辦與花環有關的活動。

在夏威夷,拒絕別人送的花環是一件非常失禮的事。如果沒有收下花環,對夏威夷人來說是一種冒犯的行為,他們會非常生氣。即便是你覺得香氣太重或其他理由,也不要拒絕喔!還有,即使收到的花環多到快把臉給淹沒了,也要一串串掛在身上,按照當地的習俗,接受花環的人不可以當著獻花環的人面前取下花環,但之後再取下或轉送給別人都沒關係。

 


ky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挪威北部與俄羅斯接壤的希爾科內斯(Kirkenes)小鎮郊外,每年冬天都會打造一間雪旅館(Kirkenes Snowhotel),只在12月20日到次年4月20日期間營業,外觀看起來不怎麼樣,裡面可是別有洞天。

 

 

 

 

ky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知道嗎?大榕樹曾經是觀光客到夏威夷必看的景點?

 

夏威夷的第一棵榕樹在1873年由警長威廉·歐文·史密斯(William Owen Smith)種植在茂宜島拉海納的法院前,以紀念拉海納第一批新教傳教士抵達五十周年,它很快成為這個城市的聚集點,現在仍然如此。這棵樹現在有十六個主樹幹,占地2/3英畝,是夏威夷最大的榕樹。這裡是有名的活動地點,舉辦過多次展覽,每月第二個和第四個週末有公園藝術節。

 

 

對從美國本土來訪夏威夷的遊客來說,榕樹曾是島上必看的奇跡。在檀香山阿萊伊奧萊尼希勒皇宮的大榕樹是最吸引人的景點,威基基第一家莫阿那(Moana)酒店於1901年開業,植有一棵大榕樹以引人注目。從1935年到1975年,廣播節目“夏威夷之聲”在樹下播出。在個節目在1950年代流行高潮期,在世界各地有750個電臺,使得本地音樂家如:阿爾弗雷德·阿帕卡、馬丁·丹尼和希洛·哈蒂等人家喻戶曉。經常聚集超過一千人在大樹下觀賞現場直播。今天,遊客仍然聚集在莫阿那榕樹下,觀賞日落和喝熱帶飲料。曾經,若是樹上的莢果掉進客人的飲料杯裡,那麼下一杯店家請客。但後來有人從地上撿豆莢放入幾乎空的杯子裡騙取飲料,因此停止這項福利。

 

文章標籤

ky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卡加利是加拿大亞伯達省的第二大城市,又有「牛仔之都」之稱,是進入洛磯山脈的主要門戶之一,由於石油和天然氣的開發,為卡加立帶來了大量財富,使得這座城市的工商業蓬勃發展,但是,在高樓大廈與商業鋪陳的外觀下,卡加立仍是一座不折不扣的西部牛仔城,街道上沒有擁擠的人群,也看不到急速的腳步,卡加立人喜歡過著牛仔般的悠閒生活方式。每年七月舉辦的牛仔節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牛仔競技,重頭戲便是馴牛、 套繩索、馬術競技、大篷車賽、牧羊犬趕羊等活動,盛會期間全城的人都以牛仔裝扮出現。

 

【Ranchman's餐廳】

這間卡加利最著名的牛仔酒吧,不僅有戴著牛仔帽的熱情可愛女 侍奔走其間,樑上懸掛的都是歷屆馬術競技冠軍捐贈的馬鞍,牆壁上貼著的是歷屆馬 術競技男女冠軍的照片,現場樂隊演奏鄉村音樂,還有撞球台、機械牛等活動設施, 並且可在此碰見許多真正的牛仔或牛仔女郎。網站http://www.ranchmans.com。

【Alberta Boot Company亞伯達馬靴】

文章標籤

ky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麋鹿顎(Moose Jaw)?光是這個奇怪的地名叫人琢磨老半天,懷疑這裡是不是堆滿了麋鹿骨骸的荒涼空曠之地,事實上,麋鹿顎是加拿大草原三省之一的薩斯克奇萬省(Saskatchewan)第二大城,這個怪怪的名稱由來,連當地人也搞不清楚,有人說是取自形狀像麋鹿顎骨的麋鹿顎河,也有人說是源自印第安語,意為白人麋鹿顎骨修理車輪之地,另一個比較可靠的說法是來自克里族(Cree)印第安語的moosegaw,意思是溫暖的風。不過,不管原因是甚麼,這個特別的名稱讓人一聽難忘,反倒成為最好的宣傳。

麋鹿顎原是克里阿西尼博因印第安人的冬季營地和皮毛貿易站,因加拿大太平洋鐵路選擇這個擁有豐富水源之處作為分區點,而以鐵路城鎮逐漸發展起來隨著一八八二年太平洋鐵路開通,麋鹿顎鎮不僅有太平洋鐵路連結加拿大東西部,更有soo線鐵路通往美國的芝加哥等地,因此搖身一變成為繁忙的鐵路轉運站,吸引了各路人馬來此尋找工作機會和新生活,而形成一個龍蛇雜處的社會,當時市中心的河濱街(River Street)上,賭博、娼妓、酒吧等行業十分氾濫,使得麋鹿顎一度成為聲色犬馬的罪惡之地。麋鹿顎的市民以一種混合了自豪、娛樂和矛盾的心情看待歷史,他們把這些早期的歷史,彩繪在建築物的牆壁上,當作一個洞窺麋鹿顎發展過程的街頭視窗,讓遊客逛起街來特別有趣。

By Lisa from Bloomfield Hills - mac, CC BY 2.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198214

 

麋鹿顎地道傳奇

麋鹿顎市中心的許多建築物底下,有綿密的地道可以相通,據說是在興建鐵路之初,工程師為了方便管理鍋爐工程而建,沒想到到了二十世紀初期時,這些地下通道卻成了走私、私酒釀造等非法之徒的藏身之地,以及早期華工移民充滿艱辛血淚的棲身之處。百年來,這個地下社會傳奇一直是麋鹿顎市民茶餘飯後的閒聊話題,直到1997年,部分的地道才被重新整理開放,其一就是以惡名昭彰的黑手黨老大卡彭(Al Capone)為主題的芝加哥通道(The Chicago Connection),另一個即是訴說1900年華人移民血淚史的通往財富之道(Passage to Fortune),現在,重新整理的地道有如探索過去秘密的時光隧道,帶領遊客重回麋鹿顎的百年傳奇。

文章標籤

ky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牙買加是典型的加勒比海迷人島嶼,所見之處都是藍藍的天、微微的風、綿延的細白沙灘、優雅豪華的酒店和音樂節奏強勁的沙灘派對,全島有不下數百條的大小河流,像一條條編織在翠綠地毯中閃閃發光的銀絲帶,這些河流又各具特色,更有著充滿想像力的精采名字,像是黑河、白河、銅河、牛奶河、香蕉河等等,不過蜿蜒在奧喬裏約(Ocho Rios)的但士河瀑布(Dunn's River Falls)是牙買加最有名氣的一條河。

奧喬裏約在西班牙文中意為八條河,位於島的北部,是加勒比海豪華郵輪主要的停靠站,距此外不遠的發現灣,就是西元1494年哥倫布發現牙買加時的最初登陸點,哥倫布的雕像和古舊的炮臺仍在那裏眺望著大海,再過去約五公里處,即是當年西班牙人被英國人打敗時愴惶逃走的逃命灣,綿延的海岸線竟似牙買加濃縮了的歷史,平鋪直訴說著她那曲曲折折的過往。

攀登瀑布河是奧喬裏約最熱門的觀光節目之一,全長六百呎但士河,屬於礦泉水質,狹長如廊的河道,形如層層堆疊的結婚蛋糕,夾岸是茂盛的熱帶闊葉植物、羊齒科植物、野薑花、蘭科植物和麵包果樹,奔放的水瀑順著階梯狀的石灰岩壁直流而下奔向加勒比海。挑戰瀑布從海灘開始,專業的嚮導讓我們換上泳衣、膠鞋,發揮友愛精神,大家手牽著手連成一線,一層一層的溯河往上爬,濕滑的河床製造了不少的「笑」果,端急水流像股強烈水柱,常把一長串的人們衝的東倒西歪,有趣極了!到了中途,嚮導讓我們停下來想受天然的水瀑spa,水花飛濺在身上涼氣侵身,真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感」!


文章標籤

ky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08 Sat 2015 08:07
  • 置頂 塔林

琥珀,被詩人稱爲是時光的固化,凝結著千百萬年的能量,散發出獨特迷人的魅力。在盛產琥珀的波羅的海沿岸,我遇見了一個像琥珀一樣潛藏著深沈歷史意涵的城市-塔林(Tallinn)。塔林,是愛沙尼亞的首都。愛沙尼亞是波羅的海三小國中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一國,卻是資源最為豐富、經濟與旅遊業最興旺的國家。早在公元十世紀時,古老的愛沙尼亞原住民就已在波羅的海的岸邊建立了一個港口市集,並以木板築起城堡,到了十三世紀初,丹麥人佔領愛沙尼亞,以該城為基礎建立起堅固的石造城堡,這一個歷史的變動給予了塔林名稱的由來,塔林即是丹麥城堡之意,然而被佔領後的愛沙尼亞也自此步入了德國、丹麥、瑞典、俄羅斯等國殖民的痛苦歲月。直到在1991年8月,趁著蘇聯即將解體之際宣布獨立,掙脫了俄國的桎梏,這個迷你小國立即清晰地表現出蘊藏已久的氣質。

photo by http://www.publicdomainpictures.net/

三面環水的塔林是座保有中世紀風格的古老城市,承襲著古老的愛沙尼亞傳統,亦接受了來自於各統治國家的文化,由於地理位置與北歐僅有一灣之隔,再加上緊臨著波羅的海,氣候溫和冬暖夏涼,假日時常有大批的北歐人搭乘兩小時的渡輪浮海而至,到這裡來曬曬太陽歡度週末。舊城區是塔林的精華所在,由托姆比亞(Toompea)山丘上的上城及東部的下城所組成,呈雞蛋形的舊城區依山而建,坐落在山岡上的托姆比亞城堡,即是塔林的誕生地,這裡原是統治階級與主教的居住地,居高臨下一片磚紅瓦頂的下城區盡入眼簾,鵝卵石路面上交錯著華麗而典雅的樓宇,教堂黑色的塔尖零落的指著天空,古老的路燈、鐵鑄的柵欄古意盎然,予人穿梭時光隧道之感,再向下望新城區錯落的高樓大廈展示著現代的一面與甦起的經濟。

photo by http://www.publicdomainpictures.net/

ky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邊境,是一個充滿啟示的地方。在那裏,彷彿隨時都有事情會發生。「Go!North!Go!」是阿拉斯加的箴言,於是,我背起了背包,帶著對未知領域的渴望和恣縱的心情,撇開阿拉斯加豪華郵輪停泊的內灣航道沿岸主要城市,從費爾班(Fairbanks)沿著砂礫路的泰勒公路(Taylor Highway)往北直奔,越過邊境到達加拿大育空地區的淘金小鎮-道森市(Dawson),在阿拉斯加與加拿大邊境的迷人小鎮上,體驗到了阿拉斯加與居住在這冰天凍地的人們最真實的一面。


小雞鎮 帽子酒吧
小雞鎮(Chicken)在泰勒公路的68哩處,市中心只有三棟建築,一間禮品店、一家酒吧和一家咖啡店,荒涼得有如臨時搭出來的西部電影場景,很難想像十九世紀時,小雞鎮原是個熙熙攘攘的淘金重地。19世紀後期,淘金者遠來此地尋找黃金,食物有時是不足的,於是捕獵生長在此地區的雷鳥為食,當時那些早期的淘金者原想把這個帳篷市鎮,命名為阿拉斯加現在州鳥-松雞(Ptarmigan),但是沒有一個人知道如何正確拼出這個單字,為了怕被人取笑,所以決定乾脆用“雞”來為他們居住的小鎮命名,因為這個字大家都會寫。直到現在,這座礦城依然和百年前一樣,沒有電、沒有電話、也沒有現代化的廁所,除了夏季來此採礦的人之外,全鎮的人口只有17個人。



Sue是商店和酒吧的老闆,她賣的肉桂卷,又大又香,配上一杯熱騰騰的咖啡,簡直比雞肉還美味。Sue是個漂亮健談的女生,她說這裏的生活單純,每個人都認識每個人,生活互相照應,一起分享獵物,互相幫忙剪頭髮,儘管冬天冰天凍地,但是人情味濃厚,誰也不想離開。緊鄰的那間絕無僅有的酒吧更是一絕,整個天花板掛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留下來的帽子,有的簽上了大名,有的早已陳舊不堪,從密密麻麻的帽子天花板看來,這個座落在不知名之處的迷你小鎮,聲名還真是遠播,為了留名千古,我當然也留下了我的帽子。 

文章標籤

ky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切開始於一場電影,那是一部根據1994年普立茲獎得主安妮普魯勒(Annie Proulx)描寫紐芬蘭惡劣環境和重拾人生的小說The Shipping News改編的同名電影。

在冷氣強的像冰天雪地的暗黑電影院裏,看著鏡頭從深邃的海洋拉向綿延的海岸,拉向海浪拍打的冰雪峭壁,拉向紐芬蘭荒涼又壯觀的景致,我莫名奇妙地想起了魚,也許,魚就是因為迫切地想要知道陸地的一切,所以才變成了人,上了岸。



電影散場後,我到處查閱這個處處美景也處處困境的海角天涯,卻無意間在地圖上發現了一個新世界。靜靜平躺在煙波浩淼大西洋中的紐芬蘭,是加拿大東部的重要門戶,由半島、海灣和星點小島組合而成,雖然有海韻濤聲譜就的詩境畫意,卻也有蘊涵真情野趣的死人角(Dead Man's Cove)、罕至灣(Seldom Come Bay)、絕望灣(Bay of Despair)、功勳河(Exploit River)、奇遇灣(Come By Chance)等彷彿有著豐富又黑暗歷史的地名,這樣一個奇妙、美麗、動人而且詼諧的地方,實在找不出錯過它的理由。


魚的確在紐芬蘭上了岸,不幸的是沒變成人,而是被晒乾、煙燻、醃製,吃到歐洲人的肚子裡去了。當15世紀歐洲開始大規模的海外探險之際,義大利的探險家約翰•卡波特(John Cabot)在航行北大西洋時,來到這個新發現的土地--紐芬蘭,他驚奇地發現這兒的海洋盛產豐富的鱈魚和鯨魚,成群成隊的大鱈魚密密匝匝游著,多到船隻不得不減速慢行,從此葡萄牙、義大利、西班牙、法國、英國的漁民就爭相前來這新大陸捕魚。

文章標籤

ky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亞特蘭大由一條鐵路誕生,也和鐵路同時成長,當北方佬還用著看孵出了一窩小鴨子的母雞的感覺來看這座新城市,腦子裡一邊思索著為什麼這座鬧哄哄的城市為甚麼成長得這麼快的時候,亞特蘭大就已執拗而有力的從打進地底的第一根樁開始,成長為一個繁榮的城鎮了。

GA_State_Capitol_01-medium

ATL_PeachtreeST001-medium

即便是歷經了南北戰爭的砲火摧殘,也依然能夠浴火重生,蓬蓬勃勃的發展成美國東南部的交通要衝,以及站在尖端科技及全球化前端的現代化大城,交錯成井字狀的洲際公路上飛車奔馳,哈茨菲爾德國際機場繁忙的像菜市場,市區內無形的網路交通也一樣擁塞,美國最著名的CNN通訊社與遍佈全球的可口可樂公司、達美航空公司等跨國公司在此設立總部,只有街邊綻放的紫色鳶尾花和幽香的木蘭花,為現代感的亞特蘭大帶來一絲老南方的氣息。

20210208-103342

MetroATL_ATL_CNN028-small

ky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a Lae位於是夏威夷大島,是夏威夷群島的最南端,也是整個美國的最南端,除了懸崖和大海甚麼都沒有,這裡是公元400和800年之間,波利尼西亞人登陸夏威夷的地方,以及它們的捕魚場,現在是不怕死的遊客『跳海』的地方!

 

 

 

 

 

ky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奧地利迷你建築世界座落在奧地利南部克恩滕州首府克拉根福市西邊約三公里的沃爾特湖畔,占地兩萬六千平方米,是一座以世界著名建築為主題的模型公園,公園內的一百七十座建築模型,都是該企業體自己的工作室以一比二十五的比例製作,而且每一座建築都採用與原建築相同的材料,如大理石、砂岩、玄武石、木材等等,製作非常精緻細膩,每座栩栩如生的建築模型,也都被擺設在原有的都市情境中,此外還設有3D立體影像機,讓遊客的眼睛隨著鏡頭進入建築的內部、四周,觀賞每一個細節。

每當遊客走進一座模型時,更有該國家的背景音樂以及該地區的環境音樂伴隨著您的腳步前進。在奧地利迷你建築世界展出的世界著名建築中,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巴黎艾菲爾鐵塔、紐約自由女神、澳洲雪梨歌劇院、莫斯科的聖巴索教堂、英國的大笨鐘、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之外,也有在一般小人國中比較少見的印尼婆羅普度石塔、中國山西省的應縣木塔等東方建築。

以應縣木塔為例,這座以原塔縮小二十五倍的八角型木塔,高二點六八米,直徑一點四六米,模型的基座以一塊花崗石雕鑿而成,基座上還有二十六隻小獅子圍塔蹲坐著,雕製木塔的材料則包括了樟木、銀杏木,在屋檐的翹角上還掛著九十六個青銅製的風鈴,精緻壯觀叫人嘆為觀止。奧地利迷你建築世界最大的特色除了精細的模型之外,遊客不僅可以在短短幾個小時內環遊世界,還可同時體驗世界各國的建築歷史、文化與音樂。在夏季夜晚,還會點燃起五彩繽紛的燈飾,讓遊客品味不一樣氣氛的世界建築之旅。

 

 

ky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座城市的歷史或許寫在它的文獻、建築甚或觀光指南上,但是,街道卻是超越時空嬗遞的城市記憶書寫,即便是城市逐步現代性化,街道被重新規劃、開發,卻總也會留下點點滴滴可駐足觀看的痕跡,讓旅人可以通過想像,去尋覓、偶遇、感受、覷盡一座熙攘城市多重愛慾版圖的魔法手指。有"北美巴黎"之稱的蒙特婁,已有四百年歷史,這座古老城市因為融合了法國和英國的根源以及多元的民族,而散發出一股充滿想像空間的迷人氣氛,有人說蒙特婁像杯cafe-late渾屯不清,曖昧的不知是溝通還是多元之間? 這座城市喜歡故事,偶遇一個路牌、一個街道空間,都能勾勒出蒙特婁歷史的、多元的愛慾版圖。 

 

wp4203481-montreal-city-wallpapers

 

downtown-4730166_1280

 

在蒙特婁,"st."不是street的縮寫,而是男性的"saint"的縮寫,而女性的"sainte" 縮寫為"ste.",許多冠上了"st."和 "ste."的街名,顯示了早期移民的宗教信仰,在踏上新大陸之際,信奉天主的法國移民都以家鄉的守護神來為街道命名,渴求生活與精神的安寧。在加拿大有超過四千五百條街名冠有"st."或 "ste.",其中百分之七十五落在魁北克省。神職人員和宗教團體在蒙特婁的城市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1642年,Paul Chomedy de Maisonneuve和Jeanne Mance以及五十多名先驅者,以巴黎聖母院代理人的名義,在聖羅倫斯河畔的蒙特婁島,建立了第一個傳教士殖民地-瑪麗亞村(Ville-Marie),以實驗一個嶄新的法蘭西文明和宗教文明是否成為一種可能,並由Paul Chomedy de Maisonneuve擔任第一任省長。 

 

ky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波士頓是美國的第一座城市,也是推動美國獨立自由的搖藍,一六三零年,一群英國清教徒乘著五月花號來到波士頓東南方約六十公里處的鱈角灣上岸,在這裡建立起新天地。一七七五年,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槍在波士頓響了起來,一八二二年,波士頓正式成為一個富饒的港口和商業城市,以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古香古色的殖民地風格建築,享有"美國的雅典"之稱。 

 

cityscape-1237217_1280

 

早在百多年前的波士頓都市設計規劃之初,享有美國景觀設計之父美譽的歐姆斯特(Frederick Law Olmsted)就已經替這座擁有堅強內涵的城市規劃了美麗的外表,並且設計了一條長達兩千多公里,環境優美宜人的波士頓公園體系,以兼顧都市人們的空間需求和環境生態。這一連串的綠色空間由市中心的波士頓公園(Boston Common)和相鄰的大眾花園(Public Garden)為起點,向西銜接泥沼河(Muddy River)、後灣(Back Bay)沼澤、河道公園(Riverway Park),然後往南連接以設計師為名的歐姆斯特公園(Olmsted Park)、亞買加水塘(Jamaica Pond)以及哈佛大學所屬的雅諾植物園(Arnold Arboretum),最後至法蘭克林公園(Franklin Park)。整個公園系統將河灘地、沼澤、荒草地、河流等城市原有的自然脈絡連結成一條長長的綠色鎖鏈,被稱為是波士頓的“翡翠項鏈(Emerald Necklace)”。

 

photo-1558279209-19753befb32b

 

ky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