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歷史或許寫在它的文獻、建築甚或觀光指南上,但是,街道卻是超越時空嬗遞的城市記憶書寫,即便是城市逐步現代性化,街道被重新規劃、開發,卻總也會留下點點滴滴可駐足觀看的痕跡,讓旅人可以通過想像,去尋覓、偶遇、感受、覷盡一座熙攘城市多重愛慾版圖的魔法手指。有"北美巴黎"之稱的蒙特婁,已有四百年歷史,這座古老城市因為融合了法國和英國的根源以及多元的民族,而散發出一股充滿想像空間的迷人氣氛,有人說蒙特婁像杯cafe-late渾屯不清,曖昧的不知是溝通還是多元之間? 這座城市喜歡故事,偶遇一個路牌、一個街道空間,都能勾勒出蒙特婁歷史的、多元的愛慾版圖。 

 

wp4203481-montreal-city-wallpapers

 

downtown-4730166_1280

 

在蒙特婁,"st."不是street的縮寫,而是男性的"saint"的縮寫,而女性的"sainte" 縮寫為"ste.",許多冠上了"st."和 "ste."的街名,顯示了早期移民的宗教信仰,在踏上新大陸之際,信奉天主的法國移民都以家鄉的守護神來為街道命名,渴求生活與精神的安寧。在加拿大有超過四千五百條街名冠有"st."或 "ste.",其中百分之七十五落在魁北克省。神職人員和宗教團體在蒙特婁的城市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1642年,Paul Chomedy de Maisonneuve和Jeanne Mance以及五十多名先驅者,以巴黎聖母院代理人的名義,在聖羅倫斯河畔的蒙特婁島,建立了第一個傳教士殖民地-瑪麗亞村(Ville-Marie),以實驗一個嶄新的法蘭西文明和宗教文明是否成為一種可能,並由Paul Chomedy de Maisonneuve擔任第一任省長。 

 

montreal-2443427_1280

 

當時修道院的主教Dollion De Casson規劃出城內的十條街並為街道命名,其中的諾特丹街(rue Notre Dame)、聖保羅街(rue Saint Paul)、聖傑克街(rue Saint Jacques)與河平行,而聖皮耶街(rue Saint Pierre)、聖芳塞爾維街(rue Saint Francois Xavier)、聖珍街(rue Saint Jean Baptiste)、聖加百利街(rue Saint Gabriel)、聖文生街(rue Saint Vincent)、霍皮投街、(rue de l'Hopital)與河垂直,這些街名全部都是聖徒守護神的名字。

 

Notre-Dame Street 

 

 

Saint-Vincent Street

 

在十七、十八世紀時,以聖母之名命名的諾特丹街,是蒙特婁守護神聖母大教堂的所在地,這一條街也專門保留給神職人員居住。以石頭城牆圍繞的瑪麗村建成後,人口也日漸增加,幾年後有些居民便搬遷到村外去居住,城內和城外之間也自然而然的被踏出了一條路來,1672年,Dollion主教修建了這一條街,並將之取名為聖保羅街(rue Saint-Paul),以榮耀蒙特婁的第一任州長。

 

 

 

沿著聖羅倫斯河畔的行政街(rue de la Commune)歷史可以追溯至1651年,當時州長把聖羅倫斯河畔一片大約四十英畝的土地,讓Jean de Saint-Père闢為可讓居民放牧的公有地,那時這條路就稱為州長街(rue des Commissaires),後來這裡成為皮毛交易的交易場,所以這條街也隨著每年皮毛交易的規模大小而不斷的變化。州長街的街名一直到最近才被改為行政街。至今,聖保羅街和行政街仍是蒙特婁舊城區的血脈,也是觀光客到蒙特婁舊城區一定要去逛一逛的街區,街道兩旁的建築散發出古典歐洲的魅力,充滿個性的畫廊、咖啡館、藝品店、精品店、餐廳也以精緻的招牌和裝潢吸引著遊客,每到夏天,這兩條街上總是遊客如織。

 

Commune Street 

 

 

buildings-54862_1280

 

Bonsecours Market, De la Commune Street 

 

把蒙特婁分為東西兩部分的聖羅倫大道(Boulevard Saint-Laurent)是蒙特婁一個多世紀以來最繁華的街道,蒙特婁人乾脆就叫她為主街(Main),道路的兩旁林立著法式浪漫主義色彩的建築、法蘭西先鋒派建築、流露著法式情調的小酒館、咖啡屋以及精美的藝廊,是一條不論是觀光客和蒙特婁人都喜歡流連的迷人街道。這條道路從以前就是各種階層的人們聚集、工作和尋歡作樂的地方,這裡曾是蒙特婁第一批法國移民下船和定居的地方,也是蒙特婁第一條修築在城外的道路。 

十七世紀時,這條路首次由修士描繪在地圖上,那時路名叫Saint-Lambert,是一條由城最北端的聖羅倫門,繞過舊城到鄉間的泥土路,新來的移民來此找工作,一有錢就會搬走,外地人來這裡找廉價商品、便宜餐館、酒和女人,卻不會留在這裡。到了十八世紀的地圖上,這一條傳奇的街已隨著城市的發展逐漸延長,最後被改稱為聖羅倫大道。隨著英國移民的進入,這一條長街也成了分隔英法兩個種族的界線,卻又像是結合兩種孤獨的拉鍊,緊緊的把他們的命運連結在一起。

 

By Colocho - Own work,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229477 

 

蒙特婁市中心的許多街道都與政治人物有關,像雪布魯克街(Rue Sherbrooke)是以美加戰爭時新斯科細亞省的副總督Sir John Coape Sherbrooke之名命名,皮耳街(Rue Peer)以英首相Robert Peer(1788-1850)之名命名、Rue Laurier是為了榮耀加拿大首相(1896-1911)Wilfrid Laurier等等。

 

photo By Philipp Hienstorfer  [GFDL (http://www.gnu.org/copyleft/fdl.html)  via Wikimedia Commons

 

在蒙特婁,幾乎每一條街道的名稱,都有一個充滿趣味的故事,在蒙特婁的道路網路日漸開闢之際,每一塊被徵收土地的所有權人,都可要求以他的名字來為那一條路命名,如聖丹尼斯街(Rue Saint-Denis)就是為紀念十七世紀末的土地所有人Mr. Denis Viger。至於浪漫的奎森街(Rue Crescent),其名稱出現於1860年,當時的鉅富Mr. Charles Phillips把土地捐獻出後,你猜猜大家發現了甚麼?顧名思義,當然是新月型(Crescent)的囉。奎森街的房子都不高,大多是維多利亞式的建築,街的上半段以畫廊、精品店、咖啡屋為主,下半段大部份是餐廳和酒吧,附近是古老的英國移民區,這裡的居民也大部分是英裔的人口,一到晚上,到此用餐、喝酒的人相當多,非常熱鬧。

 

wp4203464-montreal-city-wallpapers

 

蒙特婁的街道潛藏著蒙特婁人的集體心事,包羅萬象的街名,有蒙特婁人的生活軌跡,不過對旅人來說,漫步蒙特婁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一樣的魔幻又真實,從“甘迺迪總統街”到“拿破崙街”不用穿梭數百年,只需要幾分鐘就行了,一切空間和時間的阻隔,全被那一個個街道的名字給打破了。

 

 

By Chicoutimi ,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293344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y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