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至仙台的若林區,寂靜的街道旁昔日藍染用的堀溝水流的輕緩,清澈的流水悠悠漂散著令人懷念的色彩。堀溝旁矗立著一棟京都風格的木造建築,門前的屋簷下置著接雨水用的天水桶,掛在木製的拉門上寫著『仙台名物、駄果子、石橋屋』的暖簾迎風輕揚,那種印象像是瑟瑟的秋。

 

 

沒有想到,拉開木門踏進石橋屋內,發現的卻是一屋子的春天和那種「遇見記憶」的驚喜。 L 型的櫥窗內並排著各種造型、染著紅、黃、綠、青溫暖色彩的糖果、甜品,那一粒粒五顏六色的糖果,似乎都包藏著揭衣欲度的喧嘩熱鬧和呼之欲出的童年往事,像一根根不負使命的長釘,把生命和赤子最初的心境緊緊的接合,也把腳底牢牢的釘住。一種比視覺更長久深刻的「味覺記憶」立刻被喚醒,舌尖的味蕾頓時有著觸電般的感覺,手指不聽使喚的伸向擺著試吃樣本的盒子裡,抓起一粒沾滿糖粉、圓圓的糖果球迅速的往嘴裡塞,這才止住了垂涎慾滴的口水。

 

 

和果子悠久的歷史與淵源,更是社會變遷的寫造和一部部平凡人生的成長紀錄。平安初期,中國式的果子隨著佛教傳入日本,當時的果子主要作為節慶儀式中供奉神明的祭品;鎌倉時代茶道盛行,果子立刻成為佐茶最速配的聖品;室町時期,日本與葡、西兩國貿易頻繁,西式糕餅與砂糖的導入,使得和果子搖身一變成為色彩繽紛的甜美滋味,讓人一聽到、一嗅及、甚至一想到,就滿心甜蜜、口水直流,無法制止。以上等白糖製造的『上果子』詩意風雅,當然是上等人才能享受的甘甜,而一般老白姓則用比較廉價的黑糖製造出稱之為『駄果子』或『雜果子』的庶民口味。到了江戶後期砂糖的生產量增加,原本是每個家庭在行事之際應景製作的果子,才以爆米香、炒豆、貢糖等材料加上砂糖大量生產,成為店頭販賣的商品,當時的駄果子只是一錢、二錢的小商品,利潤更只有一、兩成,因此駄果子也稱為『一文果子』或『一錢果子』,在那個沒有電視與電動玩具的時代裡,一文果子屋是兒童們放學後,第一個迫不及待想要去的地方。

 

 

 

仙台駄果子老舖『石橋屋』創業於明治二十年,所製作販賣的八十多種駄果子,全部遵循傳統製法以手工製作而成,除了榖類不添加任何的添加物。第三代傳人大林佐吉指引我們至店舖後面的駄果子資料館參觀,除了各式各樣的駄果子之外,資料館內也收集了江戶時期的吹糖人、吹著笛子的、推著腳踏車的、彈著三味線、邊走邊敲著太鼓、頭上頂著麥芽糖棒、腰上纏著網子吆喝走唱的賣糖人,以及牽著幼兒的奶媽和圍繞在賣糖人的兒童們等鮮活的造型。大林先生說這是先代石橋幸作有感於洋果子逐漸取代傳統果子,心痛之餘是行腳全國收集了三千多件有關資料,並且以紙黏土製成模型傳承給後代,好認識駄果子的精髓。

 

 

資料館旁就是駄果子的製造工場,六、七位製果師傅在瀰漫著黑砂糖香味的工場中,各自忙著煮糖、切糖、拉糖、畫糖,對現在的許多人來說,甜甜的駄果子已不僅只是一種零食,而是一種童年的記憶和家鄉的味道,愈咀嚼愈令人回味無窮。

石橋屋仙台駄菓子製造本舗:宮城縣仙台市若林區舟丁63

http://www.ishibashiya.co.j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y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