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津宮日祭是江戶時代製作的14台豪華絢爛、勇壯華麗的曳山,在笛子、太鼓、鐘伴奏的囃子聲下巡遊唐津城下町,以感謝秋收和唐津大明神的傳統秋祭,據傳是從江戶時代的寬文年間(1661年~1673年)開始至今,“宮日”也就是“供日”,也就是神社的祭禮日,以表示感謝收獲,在每年的11月2日、3日、4日舉行,對唐津市民來說,這個祭典不只是一個活動,更是他們對「唐津子」身分的自我認定之根本,祭典期間各地前來的觀衆超過50萬人,被列爲日本三大宮日。
行程/路線
11月2日 宵曳山
時間:19:30~22:00
路線:宮日祭的前夜祭,晚上7點半開始第一番曳山的刀町「赤獅子」等6曳山從大手口出發、往舊唐津銀行方面東行,與各町的曳山會合巡行,與提燈一起在暗夜裡閃爍出幻想般的世界。
11月3日 御旅所神幸
時間:09:30~16:30
「赤獅子」等曳山從唐津神社出發與各町曳山合流,往西之濱御旅所(舊大成小學)護衛著神輿在市內巡行,從正午開始進入砂地會場進行砂地「曳込」,曳子奮力拖曳陷在沙地的曳山,將氣氛炒到最高潮,午後3點開始將曳山拉出的「曳出」然後經過市役所前回到各町。
11月4日 翌日祭時間:10:00~17:30
巡行於上午10點開始,與去年一樣從米屋町返回唐津神社。從中午12點30分開始,同一條街上有14台曳山列隊,下午2點30分,遊行再次開始,「Enya」和「Yoisa」的聲音越來越大。下午4點40分曳山回到展示場內,為祭典畫上句點。
唐津曳山的由來
曳山是伴隨著神轎作為神明的護衛而建造的,唐津曳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819 年,當時刀町的石崎嘉兵衛在參拜伊勢的回來路上順便去了京都,參觀了祇園山笠,回家後以此爲靈感與和塗師川添武右衛門合作製作,一起向唐津神社供奉了“赤獅子”曳山,這就是現在唐津君曳山的開始。“赤獅子”的面是以木頭和粘土塑型精心設計,角後面立着白色的大御幣,祈禱曳山活動平安無事。其製作方法成爲了之後的曳山製造的典範。此後,到1899年為止的57年間,共打造了15座曳山,其中一座在明治中期被毀,至今仍存有14座,不但巨大又華麗,而且造型特別,有獅子、武士頭盔、烏龜、鯛魚等,可說是乾漆工藝的傑作。
據說製作時間約需三年,最初的形狀是用木頭和粘土製成的,然後以和紙層層疊疊數百次堆疊上去,貼上麻布,一層層上漆,最後貼上金銀。每輛車重2至4噸,由200至400人拉動。曳山於 1960 年被指定為佐賀縣重要有形民俗文化財產,並於 1980 年以唐津宮日曳山祭被指定為國家指定重要無形民俗文化財產。 2015年登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全世界公認為日本引以為傲的文化財產。
2024年,第二輛曳山「中町 青獅子」克服重重困難,成功慶祝誕生200週年,特別製作了特別的燈籠,並舉行了盛大的點燈儀式來紀念,也希望將唐津傳統傳承給後代。
平時可去唐津神社旁的曳山展示場參觀,不過,現在曳山展示場重新翻修中,14台曳山暫時移至唐津市故鄉會館ARPINO展出,預計2025年才會完工。
唐津14台曳山
一番曳山:赤獅子(刀町)文政2年 1819年制作
二番曳山:青獅子(中町)文政7年 1824年制作
三番曳山:亀與浦島太郎(材木町)天保12年 1841年制作
四番曳山:源義經的頭盔(呉服町)天保15年 1844年制作
五番曳山:鯛(魚屋町)弘化2年 1845年制作
六番曳山:鳳凰丸(大石町)弘化3年 1846年制作
七番曳山:飛龍(新町)弘化3年 1846年制作
八番曳山:金獅子(本町)弘化4年 1847年制作
九番曳山:武田信玄的頭盔(木綿町)元治元年 1864年制作
十番曳山:上杉謙信的頭盔(平野町)明治2年 1869年制作
十一番曳山:酒呑童子與源頼光的頭盔(米屋町)明治2年 1869年制作
十二番曳山:珠取獅子(京町)明治8年 1875年制作
十三番曳山:鯱(水主町)明治9年 1876年制作
十四番曳山:七寶丸(江川町)明治9年 1876年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