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的北部海岸線,對我而言不只是一條風景優美的景觀路線,而是一條生命的臍帶,那裡有我祖先漂洋過海的故事、有伯公居住的土角厝、有黎明在沙灘捕魚的記憶;在望海的山城九份,還有祖父當年採礦過的廢礦坑、有父親的孩提生活,而位於台灣頭的雨港基隆,是我的出生地、我的成長和我最深刻的童年記憶。或許是因為這樣吧!每一次回到這個海岸,感覺總是在景與情之間拉鋸,分不清難以言說的這些那些,究竟是因為景色還是心情。
我喜歡下雨的時候回去基隆,雨天灰暗的色調,潮溼而陰沉的氛圍,正是回鄉的心情。昔日的基隆,雨季長達二百天以上,近年來,由於全球溫室效應,「雨港基隆」早已不再多雨,曾經的迷濛街道、淅瀝瀝的雨之旋律、大船泊港的長鳴,都成了老基隆人心底深沈的記憶,這個不大的港口城市山嶺聳立,房舍沿著山坡而建,市街的格局有些侷促、有點凌亂,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在這片駁雜的色彩間匆忙來去,不曾關注歷史滄桑的角落,卻沒有忽略遠近馳名的廟口小吃。這廟,矗立在這裡已有百年,不過記得它的人恐怕比不上記得天婦羅、鼎邊趖小吃攤來得多,一字排開的各式小吃佔據了整條街,這街,似乎也沒人知道叫甚麼街,對於遊客來說這些似乎都不是重點,畢竟來來去去的都是過眼雲煙的繁華,每次來到廟口我也總是吃到撐不下為止,貪戀的是記憶味覺中那個不願說再見的昨天之味。